在“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”工作部署视频会上的讲话
(2012年5月7日)
袁贵仁
这次视频会是经国务院领导同志同意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。主要任务是部署“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”,也就是“2011计划”的启动工作。在今年3月召开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上,刘延东国务委员对设计和实施好“2011计划”作了重要指示和明确要求。刚才,张少春同志、杜占元同志对计划的启动作了全面部署,这是教育部、财政部共同的意见。陈吉宁、韩惠鹏、王青海、袁雯等四位同志的发言,分别从高校、院所、企业、地方的角度,谈了学习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体会,对“2011计划”的认识,以及深化体制改革、推动协同创新的做法和考虑,讲得都很好,听后很受启发、教育和鼓舞。希望大家按照会议部署,认真学习借鉴4个单位好的经验做法,共同把“2011计划”启动好、实施好。下面,我讲三点意见。
一、充分认识实施“2011计划”的重大意义
实施 “2011计划”,对于大力提升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,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,深入实施科教兴国、人才强国战略,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。
首先,实施“2011计划”,是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战略举措。2011年4月,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,特别强调,“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,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”,“我国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”,讲话通篇都贯穿着提高质量这一主线。创新能力提升,则是提高质量的灵魂。教育部、财政部决定联合实施“2011计划”,就是要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,推动高校“面向现代化、面向世界、面向未来”,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,促进内部资源和外部创新力量的有机融合,全面提高教育质量。“2011计划”是继“211工程”、“985工程”之后,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。
其次,实施“2011计划”,是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现实需要。当前,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了更加注重内涵提升新的发展阶段,要求高校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发展需求,在质量、特色和结构上下功夫。实施“2011计划”,紧紧抓住创新能力这个根本,抓住出创新成果出创新人才这个关键,必将有力推动高校把更多的心思、更多的精力、更多的资源用于提高质量上,坚定不移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。
第三,实施“2011计划”,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大行动。近年来,高校科研经费增长很快,为提高科技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,但传统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就成为制约科技创新的最主要因素。“2011计划”所提出的坚持“三个面向”,打破分散封闭、加强协同创新、促进科教结合和产学研用结合等发展理念,必将对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。
二、准确把握“2011计划”的核心内涵
要实施好“2011计划”,做好各环节、各方面的工作,必须充分认识、准确把握“2011计划”所包含的新理念、新思路和新要求。
第一,全面提升创新能力是“2011计划”的重要目标。“2011计划”的核心目标是提升人才、学科、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。高校不同于科研院所,也不同于企业,在开展科学研究、产出原创性成果之后,还要把知识条理化、规范化,丰富原有学科或者创建形成新的学科,在培养人才、服务社会中实现知识创新的价值。教育规划纲要强调,要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。长期以来,在科研管理中,我们往往把论文、专利、著作这些科研工作的表现形式,当成科研工作最终目标,并以此来评价教师和科研工作者。这种方式虽有一定道理,但很不全面、很不深刻,很难把科研工作者的精力聚焦到“国家急需、世界一流”的科研目标上来,很难鼓励教师潜心研究,去追求解决真正有价值、有意义的重大问题。我们必须改变单纯以项目、论文数量为主的考核评价方式,要以注重原始创新质量,注重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贡献度贡献率来评价科学研究。“2011计划”项目的设计、申报、认定和绩效评估,必须始终牢牢把握住这个导向。
第二,建立健全协同创新机制是“2011计划”的工作重点。实施“2011计划”,解决教育、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不紧以及科研资源配置分散、封闭、低效等问题,就必须把协同创新机制建设作为重点,突破高校内部以及与外部的体制机制壁垒,促进创新组织从个体、封闭方式向流动、开放的方向转变;促进创新要素从孤立、分散的状态向汇聚、融合的方向转变;促进知识创新、技术创新、产品创新的分割状态向科技工作的上游、中游、下游联合、贯通的方向转变。建立协同创新机制,要认真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,一方面,要建立协同创新中心这一载体。建好这个载体,一要依托高校,二要广泛协同,三要采取多种模式,四要明确责任。另一方面,要妥善平衡各方责任权利关系。协同创新中心的运行,知识产权的管理,成果收益的分配,都是崭新的课题,需要在培育过程中积极探索、及时总结,建立健全有利于中心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。
第三,不断深化体制改革是“2011计划”的本质要求。冲破陈旧的体制机制束缚,改变习以为常的传统观念,大力推进协同创新,除了改革,别无他途。要以管理改革推进协同创新。要大力推进高校在协同创新的组织管理、人事制度、人才培养、人员考评、科研模式、资源配置方式以及创新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改革,形成综合改革特区,有效释放人才、资源等创新要素的活力。“2011计划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简单项目,而是涉及多方面、系统性的综合改革。国家投入的增量资源,应主要用于改革创新所付出的成本。要坚持全面开放原则,真正打破身份等级限制;要鼓励支持高校与科研院所、行业企业、地方政府、国际机构先行先试;要坚持客观公正的评审机制,委托第三方评审,多听取著名专家,特别是成果的使用方、受益方的意见,注重成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,防止行政干预;要坚持多元化推动方式,充分利用好现有的资源和条件,形成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并重、以政策支持为主的支持方式。
第四,推动和引导相结合是“2011计划”实施的重要特点。“2011计划”与以往计划或工程在组织实施和支持方式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,它既是推动性计划,更是引导性计划。推动性体现在:先期组建、充分培育,国家每年按照一定数量和规模,择优遴选出一批国家协同创新项目,形成分层次实施的体系。引导性体现在:引导所有的高校都要按照“2011计划”的总体精神与要求,紧密结合各自的实际,在不同的层次、以不同的方式,积极推动体制改革,踊跃参与协同创新,不断提升学校的创新能力与质量水平。
总之,“2011计划”是一个干事的计划,而不是一个分钱的计划,更不是一个划分高校层次的计划。这个计划实施下来,将不会有“2011高校”这个概念,而只有“2011中心”这个名词,最终形成一批体现“三个面向”的,各具特色、充满活力、奋力争先的协同创新中心。计划实施得是否成功,一要看是不是体现先进性、需求性。所选择的项目必须是国内一流水平,必须是国家重大需求。二要看是不是体现改革性、创新性。要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强大动力,促进高校提升创新能力,坚决防止那种把过去已有的项目、基地简单地加以包装再申报“2011计划”的现象。三要看是不是体现唯一性、协同性。唯一性是指国家已经设立的,就不在同水平上重复;同时申报同类的,只能支持一个。在这个前提下,是否在全国范围内集中优质资源开展协同创新最为关键。协同的方法和形式多种多样,要加强校校协同、校企协同、校地协同、校所协同,要加强国际合作,特别是鼓励多种类型的协同。四要看是不是体现整体性、系统性。“2011计划”不仅仅是一个科研计划,而是人才、学科、科研三位一体的计划,是一个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计划,既有横向的协同,又有纵向的协同,是纵横交织的协同。五要看成果是不是具有针对性、实效性。“2011计划”干的是国家急需、水平一流的大事,成败与否,关键是看能不能产出重大成果。要通过实施这一计划,促进高校形成一批优秀创新团队,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,产出一批具有标志性的创新成果。因此,项目的认定要公开透明,项目的管理要科学规范,成果的评审要客观公正。只有这样,才能真正推动高校实现内涵式发展,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作出重要贡献;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,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重要贡献。
三、稳步推进“2011计划”的顺利实施
为保证“2011计划”科学平稳启动和可持续实施,办好实事、增强实力、务求实效,这里,我再提出几点工作要求。
一是加强领导,精心谋划,保证开局良好。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。首批计划项目启动的效果如何至关重要,将直接影响到计划的全面实施和今后发展。“2011计划”是一场系统的改革,牵涉到利益结构的调整,考验我们的智慧和能力。各地各高校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,稳步推进改革,正确把握改革的力度、进度和时机,平衡各方利益关系和合理诉求,保证计划的良好开局,确保高等教育大局的和谐稳定。
二是通盘考虑,远近结合,突出质量要求。各地各高校要研究制定参与协同创新规划,择优遴选条件较成熟、前期基础较好并具有较强优势的项目进行重点培育。要充分考虑多种参与方式,注重改革创新和能力提升。对于少数有可能进入国家“2011计划”支持的,要给予重点培育;对于目前尚不具备条件的,可通过其他项目支持发展,培育成熟后再考虑申报。千万不要层层发动,不要全面开花,不要一哄而上,不要临时拼凑,坚决避免盲目申报、劳民伤财和不正之风。
三是锐意改革,勇于创新,努力取得实效。“2011计划”项目设计,要面向时代要求,多去想如何为国家和民族做出实质性贡献。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,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机制。要找准重点难点,加大力度对开展协同创新的制约因素、具体困难给予政策保障、经费支持。教育行政部门要创新工作机制,统筹考虑、加强指导、精心谋划,公平把关、透明评审、分层分批实施。各高校要大胆推进,不等不靠不要,在人才聘用、资源配置、考核评价、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,深化改革,力争有所突破。
四是加强研究,及时总结,科学合理实施。“2011计划”的实施管理还是新生事物,既要积极改革、大胆推进,也要及时总结、改进完善。要尽快研究制定“2011协同创新中心”运行管理、协同创新资金管理以及绩效评价管理等办法,完善细化第三方专家评审和评审机制,逐步形成有效的监管机制。
五是多方协作,明确责任,形成推进合力。教育部、财政部为实施“2011计划”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办公室,各地各高校也要落实责任人和职能部门,明确工作责任,在政策研究、统筹规划和资源配置上予以有力保障。“2011计划”的科学实施,也离不开科技、人事等许多部门的大力支持和行业、企业、地方的密切配合。各地各高校要以高水平的谋划、高标准的设计,争取多方支持,集成有效资源,形成推进合力,努力为计划的安排实施创造良好条件。
同志们,上世纪五、六十年代,在各方面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,我国科技工作者依靠自己的力量,仅用十年左右时间就创造了原子弹爆炸、导弹飞行和人造卫星上天的奇迹,这是协同创新的光辉典范。与当年研制“两弹一星”相比,我们国家整体实力强多了,对教育科技投入大多了,各方面条件都好多了。我们要继承和发扬“两弹一星”精神,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神圣使命,有信心、有决心也有能力取得一批象“两弹一星”那样的重大成果。让我们共同努力,全面深入地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,认真扎实地组织实施“2011计划”,为建设高教强国、科技强国,全面建设小康社会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!
谢谢大家!